您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> 警钟长鸣·一日三省 > 正家风家教 树清风正气 > 正文

霜露箕裘的栖霞牟氏家风

来源:中国方正出版社|发布时间:2023-6-28

提起山东栖霞,大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栖霞苹果,其实栖霞还有一个庄园名扬天下,因其恢宏的气势、丰富的内涵,被民居专家称之为“百年庄园活化石”,誉为中国“传统建筑瑰宝”,更因为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,被称为“中国民间小故宫”,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牟氏庄园。 

牟氏庄园整个呈四合院式结构,“日新堂”“西忠来”“东忠来”三处院落一字并排,南北贯通。各院都是明柱花窗,雕梁画栋,做工精良,造型古朴。房舍井井有序,疏密有致,既主次分明又浑然一体,呈现出北方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。1988年,牟氏庄园因其在中国民居中的重要地位,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 

牟氏庄园的主人牟氏家族自明清以来300多年经久不衰,从初迁始祖牟敬祖在明洪武三年任栖霞县主簿到清光绪废科举,牟家共有京官3人、州官3人、县官61人、举人29人、进士10人,是为十足的官宦之家。牟家从十一世开始经商,历经三代的创业之后,到十四世牟墨林时期牟家的商业达到顶峰。牟氏家族之所以在官场和商场都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,历经300年而不衰,归根结底在于他们“霜露兴思远,箕裘继世长”的家训家风。 

一、薪火相传

“霜露兴思远,箕裘继世长”,简称“霜露箕裘”。所谓“霜露”,是指春露秋霜,古时子孙在春秋二季因感于时令而祭祀先祖,后来用“春露秋霜”或“霜露”指代对先人的追念。“箕裘”是比喻,指代祖上的事业。《晋书·列传第五十二赞》:“咸能综缉遗文,垂诸不朽,岂必克传门业,方擅箕裘者哉!”“霜露兴思远,箕裘继世长”,意思是说要在追思先人的同时继承前辈的基业。牟氏家族把对祖宗的感恩之心,变换成为对家族基业发扬光大的动力。这样的家训必定会使整个家族的人都奋发有为、励志向上。 

将牟家商业王国推到顶峰的牟氏十四世孙牟墨林,是一个传奇式的商界精英。他发家的关键一条是艰苦创业。当时他对一切治家经商的活动均事必躬亲,无论是在家时与长工一起干农活,还是在农闲时修筑河坝,这些粗活重活他一律参加。做生意更是如此,比如去东北贩卖粮食,牟墨林总是要亲眼看到、亲手摸到粮食的成色,更不要说与对方商谈价格这样的大事。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,牟墨林一点一滴地积累起自己的家业。 

当然,仅仅靠苦干是不会积累巨大财富的。牟墨林出身书香门第,懂得很多商业理念和经营技巧。用现在的话讲,是一个有理论、有实践的企业家。同样是贩运粮食,别人是走水路,从东北运到登州,在登州海港卸船后就批发贩卖去了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从登州到栖霞这段路很不安全,当时饿殍遍野,随时会有饥民和土匪抢劫,很可能运不到栖霞就被抢了。牟墨林为了寻求更大利润,坚持把粮食从登州运到栖霞。他让运粮队分成两队,装上柴草,白天大模大样地从栖霞到登州。晚上,两队合并成一队,在登州装上粮食趁着夜色赶往栖霞,一个晚上就能到达。大队的运粮骡队在官道上疾驰,运粮队赶牲口的都是青壮劳力,如此庞大的队伍,小股土匪不敢轻举妄动,路上如果遇到少量饥民,运粮队会拿出事前准备好的粮食施舍给他们,随遇随舍,不会因为饥民耽误行程。粮食到了栖霞就成为救命粮,牟墨林开出一斗粮食换一亩地的高价仍是人多粮少,甚至会涨到半斗甚至一升粮换一亩地的地步。用这种方式,牟墨林在饥荒年份收购了大量的田地。到牟墨林晚年,牟氏家族已经拥有了4万多亩土地。 

牟墨林并非一味地低价进高价卖,更多时候是创造机会增加财富,做的是对双方或多方有利的事。比如,他为了让自己的佃户在灾年能活下来,就降低地租,还免费提供给佃户房子居住。除此之外,他还发明了以工代赈的办法,就是佃户在农闲时到他家设在灵山的看山房里打松柴,他则提供粮食设立伙房,管佃户们吃饭。牟墨林规定“三七分成打松柴”,所谓“三七分成”,就是佃户打的松柴自己得三,牟家得七。这样一来,在农闲时佃户也有了收入,于是纷纷要求加入打松柴,后来不得不规定每家佃户只能出一人参与打松柴。类似农闲时打松柴这样一举多得的做法还有很多,譬如牟家庞大的家业没有专门的家丁看护,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。牟墨林的做法是,由他造枪发给佃户,佃户不仅生产还身兼守护,他给这些佃户另外发放看家护院的工钱,这样佃户不仅提高了收入,也保护了自己。这样形成的主佃一体的“安全捆绑法”,让牟家和佃户休戚与共,大大增加了牟家的安全系数。 

二、扶困济厄 

牟家自十世祖牟国珑罢官后,就把重心转到经商上来,自此也确立了“耕读传家”的家风。牟墨林一直秉承着“扶困济厄”的祖训,他并非一味在灾年低价收购田地,更多时候是花高价买地,给跟随自己多年的佃户优先租种权,在灾年时降低或是免除佃户的地租。包括上文提到的农闲时打松柴和以工代赈,也是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,缓和矛盾。 

1848年,栖霞县令为了当地的文化发展,提议创立书院,向当地大户募捐。牟墨林不仅带头捐款五百钱,而且在募捐大会上慷慨陈词:“这项捐是吾之夙志也,吾恨不能独立举,吾家科名累累。种豆得豆,过桥拆桥可乎?”后来捻军骚扰栖霞,每次牟墨林都是出钱出力组织抵御,保护大家的财产。咸丰十一年和同治六年,捻军两次袭扰时,牟墨林出资号召20多个村的村民修筑工事抵御攻击,并在方山大刘家村修筑石圩,成为离城远者的避难场所。牟墨林对本乡抵抗捻军阵亡的村民给予抚恤,每户发粮食5石,而且对临近蓬莱、福山等县躲避捻军的灾民一律留宿管饭,分文不取。在平时抵御土匪时,牟墨林也是联合其他村庄,组建民间武装,这些民兵的一切费用都由他供给。同时,牟墨林请示官府,允许他自费铸造武器分发给民间武装。他的慷慨义举,使他得到一个“林立懿德诏封翁”的称号。 

牟氏家族并非牟墨林一个人乐善好施,牟氏六大家在清末民初形成了向难民和贫民舍粥的惯例,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初,100多年从未间断。牟家有专门的磨房常年磨面,用于舍粥的供应。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各施舍一次,前来领饭的每人一个大饼和一碗粥,饼子是小米和黄豆做的,每个约有2两,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不至于饿死。在牟家施舍的地方,常年有100多人领饭,人多时有300多人。尤其到了灾年,牟家还在多处搭设粥厂舍粥,牟家的舍粥可以救活栖霞县半个县的人口。有人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,牟家舍粥每年要付出大约粮食2500石,占其家族近一半的收入。100多年时间,牟家以这种方式共捐出了一亿余斤粮食,这样的施舍是罕见的,也是难能可贵的。牟家世代传承了扶困济厄这一优良家风。 

为了传承牟氏优良家风,牟家十世牟国珑的哥哥牟国玢晚年撰写《体恕斋家训》18条,包括“训敦伦”“训守身”“训笃学”“训取友”“训谦恭”等。为了保证这些家训能贯彻落实,牟家还制定了10条《体恕斋家训规则》,如果子孙不能谨守家训,规则规定父辈一同受罚。家训把“守法”作为发家致富的上策,把“勤俭”作为修身齐家的善术,把“行恕、修睦、恤下、为善”等作为牟家当家人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。渗透着浓厚儒家伦理学说的《体恕斋家训》配以严格的《体恕斋家训规则》,让牟氏家族霜露箕裘、敬天法祖的家风家教深入人心。良好的家庭教育让牟家子孙从小就对这些家训耳濡目染,造就了一代代牟氏子孙以宽厚豁达、乐观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、治家持业,从而在山东这个孔孟之乡又崛起了一个簪缨甚盛、人才辈出的商家望族。

 


  下一篇: 于成龙族规家训:奉礼孝 存仁廉


  上一篇: 概谈“义门”:淳风厚俗仁德范世

中国共产党网 中国政府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中国纪检监察报  中国甘肃网 甘肃纪检监察网
Copyright © 2020-2021 甘南纪检监察网 版权所有
主办单位: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纪律检查委员会 甘南藏族自治州监察委员会
 地址: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州委大院  邮政编码:747000  备案号: 甘公网安备 62300102000092号